第(2/3)页 “这些土司的本质,就是当地部族或政权的首领世袭担任长官,实行内部自治。他们名义上归大明管辖,经济上要承担朝廷的‘征役差发’,也就是按规定服劳役、出公差,还要定期向朝廷缴纳贡赋;地方军队,也就是土兵,也要接受朝廷或上级的调遣。” 朱高炽顿了顿,语气中多了几分不屑,“但这只是明面上的规矩,实际上的情况,远比这复杂得多。” 他进一步剖析道:“因地理位置不同,这些土司还分了内边区和外边区。内边区离云南腹地近,受大明影响深些,还算是相对安分;外边区就不一样了,地处中南半岛北部,山高路远,朝廷的政令很难真正渗透进去,基本就是‘天高皇帝远’的状态。说白了,这三宣六慰不过都是名义上尊崇大明罢了,实则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,各自为政,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。” “他们对大明的朝贡,也根本不是出于什么忠诚,纯粹是看在洪武朝执行的‘厚往薄来’体系上面,有利可图罢了。”朱高炽端起桌上的茶水抿了一口,继续说道,“父皇当年为了彰显大明国威,吸引周边邦国臣服,对前来朝贡的藩属向来慷慨,赏赐的财物价值往往远超他们进贡的贡品。这些土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,才会定期派人朝贡,说白了就是为了捞好处。一旦朝廷的赏赐不如预期,或是他们觉得自身实力足够,便会阳奉阴违,甚至公然违抗朝廷政令,之前就有过麓川平缅宣抚司暗中扩充势力、侵扰周边的事情,只是当时朝廷忙于北伐残元,没来得及彻底整治。” “真要说他们对大明有什么忠诚,那简直就是笑话。”朱高炽的语气带着一丝嘲讽,“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部族利益,谁给的好处多,谁的势力强,就暂时依附谁。如今大明在南洋势大,他们便表面臣服;若是哪天大明势力衰弱,或是有其他势力崛起,他们必然会立刻倒戈,绝不会念及什么宗主国的情分。” 朱雄英听完,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厉色:“高炽说得没错,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这些土司长期游离于大明的直接统治之外,手握兵权、自治一方,始终是南疆的隐患。如今大明兵强马壮,国库充盈,新政推行顺利,正是一口气解决这些隐患,将三宣六慰彻底纳入大明直接管辖的最佳时机,绝不能再给他们留下坐大的机会。” “正是这个道理。”朱高炽附和道,随后话锋一转,又回到了朱允炆身上,“至于允炆,你可别被他以前的样子给骗了。在应天宫内时,他谨小慎微、老实巴交,跟个乖乖孩子一样,那是因为身处深宫,处处受制于人,身边都是方孝孺那些迂腐的文臣,还有父皇的威严压制,他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,只能收敛锋芒,明哲保身。” “但事实上,这小子读了那么多年的书,儒家经典、史书兵法,没少看,早就是富有韬略,心思深着呢,只是以前没机会表现出来罢了。”朱高炽笑着说道,“他看似温和,实则骨子里有股韧劲,而且极善洞察人心、借力打力。你想想,他接手暹罗不过半年时间,就能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,安抚了土著贵族,推动了汉化,还整顿了军队,这绝非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能做到的。” “三宣六慰的那些土司,虽然团结,但也各自心怀鬼胎,彼此之间矛盾重重,不过是因为共同的利益才暂时抱团。”朱高炽分析道,“他们擅长的是凭借地形优势据守,或是搞些小打小闹的侵扰,论起权谋算计、分化瓦解,他们远不是允炆的对手。让他去对付这三宣六慰,不用硬碰硬,只需用些手段,抓住他们之间的矛盾,挑拨离间,再辅以恩威并施的策略,分化拉拢一部分,打压惩处一部分,就能一步步瓦解他们的联盟。” “再说了,咱们也不是让他孤军奋战。”朱高炽补充道,“交趾的盛庸将军手握重兵,随时可以支援;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也能从旁协助,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。允炆只需要做好统筹谋划,把握好大方向,利用好这些资源,再发挥他擅长的攻心之术,收服三宣六慰根本不成问题。” “而且,允炆如今身为暹罗王,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,也有了建功立业的野心。”朱高炽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,“他比谁都清楚,只有立下不世之功,才能在大明的宗室中站稳脚跟,才能让你爹真正认可他。这收服三宣六慰的机会,对他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,他必然会全力以赴,拿出十二分的心思去谋划,绝不会掉以轻心。” 第(2/3)页